微信提示音响起,金丽君知道,又来了一份订单。 夏秋之际,是农产品成熟季,但丰收不等于丰售。 面对订单下滑带来的滞销压力,一些年轻农户将眼力转到微信营销。 新方法能否解农产品滞销之惑? 传统订单模式面临式微 过去,松江蔬果类农产品多以礼盒包装,走订单路线。 今年,果农持续遭遇团购没了、批发市场饱和、入秋早几种状态。 往往水果已经烂熟,农户还是没能将其卖出,压价销售所得还抵不上采摘成本。 在泖港镇曙光村,陆巧英的泖丰瓜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20多亩黄桃丰收,亩产比去年增两成,但订单数却比往年锐减。 持续几天,她尝试把成箱的黄桃运往批发市场,但多数情况下,她又要原样运回。 拥有百亩果园的钱金云也有同样的苦闷。 今年他的梨园丰收,可是近一半的梨还没找到销路 连日多雨,也让一批水果品种落地受损。 农产品属于快速消费品,蔬果没法待在枝头等候农户找到新市场,沿街设摊也不符合相干规定。 面对丧失,种了6年蔬果的陆巧英开端担心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 借助微信平台尝试突围 面对困惑,一些年轻农户开端看准散客市场,并借助微信平台尝试突围。 从公公手里接棒禽蛋合作社的金丽君,今年2月注册认证了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隔几天推送一次新信息,配上美图,介绍禽蛋和黄桃的食用和购置信息,还附送养生知识。 俏丽生动的宣传方法,很合适青年白领群体的口味 合作社的300多亩桃园中近七成种植黄桃,经过3年多生长期,今年黄桃首次大丰收。 黄桃特价的信息搭配禽类啄食打闹的生活照,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里一传十、十传百,不断有新客户发来微信问询。 金丽君也开端借助O2O模式,从线上支付转到线下服务。 不少人通过微信懂得了金丽君的农产品,继而在淘宝店用支付宝付款,经过同城配送,客户当日就能收到新鲜货。 也有的客户凭借微信优惠回复,携家带口到合作社享受桃园采摘和农家乐游园的优惠。 金丽君说,因为有微信,她早在两就建起来的网购平台和淘宝商铺被激活,一起联动。 在松江叶榭镇,同样是农二代的家庭农场主孙红荣,也通过朋友的微信号销售自产稻米,客户后台的粉丝数量过万。 只用了一个月不到,孙红荣的1500公斤稻米就一售而空。 他感到,相比传统的订单团购渠道,微信能及时地反馈散户的不同需求,甚至能为用户制定个体订单,这或许为我们探明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条新道路。 尝到甜头后,他正揣摩为自己的品牌申请微信订阅号 另一些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开端尝试借助微信腾飞。 6月底,仓桥水晶梨基地第一批早熟品种成熟,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通过微信向市民推出了梨树认养运动,个人消费者参与比例比往年进步了一倍。 在泖港,浦江蓝蓝莓园采摘游也通过微信发布采摘信息 今年,浦江蓝蓝莓园开设了两家基地,盈利比去年进步了两成。 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将成重点 新模式也考验着种植户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和断定。 以定价和包装为例,以往订单式销售时,桃或梨每箱装8到10只,价格在百元左右,普通市民难以吸收。 如果要将散户定位为重要消费者,农户的定价和包装势必也要重新调剂。 金丽君的桃子12只一盒,满20盒后,单价由120元降为每盒80元。 很多农户并不舍得降价 此外,若要开辟本地以外的市场,也考验着经营者能否搞定物流。 在孙红荣的微信卖米尝试中,他通过和快递公司合作,实现当天发货,市内次日收货,支付宝结账。 这对于不熟悉电商模式的老年农户,实在是不小的考验 比如钱金云的朋友曾经建议他做做电商,但老钱甚至还不会用电脑,更别提上网了。 松江区农委调研员范文弟打了个比喻:如同从打算经济到市场经济。 农产品销售回归散户是好事 只有减少了政府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干涉,造就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和农户的市场主体意识,才干真正赞助他们走向正轨。 从表面上看,农产品滞销是因为农产品供大于求、流通环节多、信息不对称,但其症结也反响了目前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程度不够。 有关专家表现,解开这一症结,重点还在于农业品牌的造就。 要通过优质、优价、高产的农产品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勉励农民通过农业组织、专业合作社推动产品品牌化的形成,让其所生产的农产品真正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应不断造就和勉励种植户进步自身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使其成长为新型的职业农民。 如此,才干让最传统的农业,插上电商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