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加工中心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采购
  • 企业
  • 产品
  • 资讯
搜 索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增长应是理性选择,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创新成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文/陈凤英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会期,我们要加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转换过程中,面对新寻衅,需要新思维,认清新特点,控制新规律,抓住新机会,采用新措施,定力创新,保持“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宏观政策基调,保持经济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势头。

  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余年的两位数高增长,增速开端放缓,但波幅收窄。

  这既是受到西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之必定成果,更是规模效应与发展规模使然。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或地区经济在经历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后,通常都会进入由高向中低增长的艰巨“换挡期”。

  如: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9%,7080年代放缓到4%,80年代末因房地产泡沫幻灭至今20年中,年均增速跌落至不足1%;自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经济年均增长8%,而后增速放缓到4%。

  一个不可疏忽的共同特点是,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和香港地区均是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成为发达经济体之后,经济增速开端放缓。

  从发展规律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由高向中高增长换挡的时代,它是发展规律的必定成果。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90年代年均增长10%,本世纪前8年(20002007年)增速进步到10.5%,危机后的20082011年增速为9.6%,近两年放缓至7.7%,今年上半年则降至7.4%。

  这一发展轨迹表明,中国经济在高位运行已经持续30余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前已经浮现过热迹象,增速回落只是时间问题。

  假如没有危机后的“强刺激”政策,增长降落或许更早产生。

  问题是,本次增速放缓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降速有所不同,当时多为周期性下行,当前则是发展方法转变的成果,具有结构性下行特点,并浮现趋势性放缓。

  从经济规模看,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今非昔比,GDP规模持续扩大,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规模效应开端浮现。

  成果,即使经济增速放缓,每个百分点创造的经济增量也不可小视。

  如,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4.2%,当年GDP的增量为43886亿元。

  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至7.7%,但GDP的增量高达57273亿元。

  据此盘算,2013年每个百分点的GDP增量是2007年的2.4倍。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经济增速降落了,但增量则不减反增,其微妙在于宏大的经济总量。

  从规模看,2013年的GDP增量已经超过1994年全年总量,即使一个百分点的增量亦超过1983年全年总量。

  如此宏大的经济规模,难以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

  即使勉强能在高位运行,资源、环境以及国际市场也很难遭遇。

  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增长应是理性选择,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

  本文起源:瞭望视察网从全球经济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比较则遥遥领先。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同样面临“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剂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艰巨转型:潜在增长广泛放缓,全球经济处于向中低增速“换档”;所有经济体都不能回到危机前的发展模式,均面临增长方法转型;刺激政策后劲不足,且效应削弱,退出量宽机会难决定。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即使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宏大,甚至不降反增。

  据IMF统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稳居第一,GDP增量规模宏大。

  如,据IMF最新统计,按美元汇率盘算2013年中国的GDP增量达到10824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即使按购置力平价盘算,中国的贡献率也达到29.8%。

  发展由量增向质升转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但发展质量“上台阶”,不均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旧常态”将被以人为本、均衡和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所代替;经济增长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为重要目标,发展方法将从粗放到集约,低端到高端;宏观政策立足于“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以微刺激、强,保障经济适度稳固发展。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发展,是质量效益进步和节能环保的发展,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

  ”这就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目标

  发展立足长期趋势

  当前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

  IMF副总裁朱民认为,考虑到就业和财政收入需要,未来中国经济保持7%7.5%的增长应当都是可以吸收的。

  IMF报告则强调,中国经济正从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向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型。

  整体看,必定程度的减速有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远景在掌控之中,符合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未来应保持温暖速度运行。

  产业结构开端优化

  近年,中国政府明显加大简政放权,实行“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大力支撑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2013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增长值占GDP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重要为制作业),服务业主导雏形初露。

  今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到46.7%,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

  电商、快递等新产业、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

  就业形势明显改良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上升,就业人数不降反增,这重要得益于结构调剂和深化发力。

  近年,服务业加速发展,吸纳了更多就业,因为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大于制作业。

  据IMF统计,10中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GDP需增长1.4个百分点,近10年需增长1个百分点,现在只需增长0.8个百分点。

  原因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大,这对中国经济确实是好消息。

  过去一年中,国务院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企业准入门槛低,极大调动全社会创业兴业热情,新登记注册企业涌现“井喷式”增长,带动数以千万计的人就业。

  政府不仅推动商事制度,而且推动投融资、税收、流通等体制,大大打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闸门,对扩大就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器”和“容纳器”作用。

  消费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高收入人数增多,家庭消费需求以井喷式增长,渐渐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主体。

  据统计,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

  今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8.5%,比上年同期增2.7个百分点。

  它重要得益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

  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310328,基金吧),不仅仅是技巧创新,更包含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尤其在“三期叠加”的转型期,创新需要将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遭遇程度有机联合,它请求政府既敢于出招又擅长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一是调控政策创新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和国务院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敢闯敢试,稳扎稳打,不搞强刺激,实行区间调控,但调控定力更强;不搞“大水漫灌”,而是保持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结构中的要害领域和单薄环节进行微调、定调,调控发力更准;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保持“兼顾调控”,兼顾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通盘考虑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增进经济提质增效,调控效率更久。

  迄今,所采用的措施既利当前、更惠长远,以防经济发展涌现大的起伏。

  二是思路创新

  党中央和国务院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着眼解决长远问题。

  通过创新,把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民生新福祉。

  本文起源:瞭望视察网首先,加大简政放权利度,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国企和投资体制。

  其次,增长公品有效供给,以此带动有效需求,补充投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

  第三,用好和盘活财政、金融增量与存量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支撑,更多惠及“三农”、小微企业和服务业等。

  三是科学技巧创新

  传统粗放式增长路径已经行不通,必须更多地依附科技进步调剂结构。

  这是“新常态”下的一种战略性、结构性、创新性调剂

  特别是,通过加快,解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真正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体力加脑力,制作加创造,开发出先进技巧乃至颠覆性技巧,我国经济发展就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

  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创造力,激发市场活力,勉励企业创新,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拥有自主创业的运动空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自我举动,让自我发展精力蔚然成风,由此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使全民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尤其是,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将为法治经济释放无穷创新活力。

  五是对外创新

  面对新常态,中国需要全面提升型经济程度,创立新的。

  始终保持战略自负和战略耐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创新合作方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重要国家合作,加快转变对外发展方法,优化格式,拓展合作领域,进步国际收益,以内外平衡、互利共赢、多元发展、安全高效的全面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式变更中取得主动权。

  事实上,中国和世界经济均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常态,这将是一个动态、波折且长期的结构调剂与发展方法转型过程。

  未雨绸缪,抓住机会,应对寻衅,中国经济将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巨大目标。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HN025)

查看更多本类信息  加入收藏  返回上一页
最新消息
·2020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
·2020深圳国际电子智能制造展览会
·2020深圳11月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技.
·2020中国未来工业机械展
·2020第22届上海工业博览会
·2020广州汽车轻量化展览会
·2020广州国际空压机及气动技术展览.
·2020广州数据中心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2020上海低碳科技博览会
·2020上海化工新材料展览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