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王宙洁)根据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最新发布的简报,许多对中国出口的悲观见解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中国制作”有望在新兴市场找到未来 他指出,许多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见解,其根据都是出口失去竞争力这样的结论。 这些担心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战略方面的调剂是显而易见的。 2014年,中国生产着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出口到新兴市场,在那里,中国在劳动力和生产率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比发达国家的制作商更具价格优势。 “如今读消息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到: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民币升值导致竞争力受损,中国出口正走向被历史抛弃的结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到2013年间,中国制作业平均薪资增长近90%。 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这段时代,国民币兑贸易加权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汇率升值30%左右。 上个月中国美国商会举办了一场名为“将中国业务搬去越南”的运动,恰可反响当今这个时代的特点。 ” 陈世渊指出,实际上,中国出口的整体局面仍相对强健。 虽然在劳动密集型的采矿和原材料领域,竞争力已经消退,但在诸如机械这样更先进的领域,中国依然保持着竞争优势,甚至优势有所扩大。 彭博的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ComtiveAdvantage,简称RCA)指数显示,“中国制作”在后危机时代表现不俗。 RCA是人们广泛用来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盘算方法是将某类出口商品在某一国家中所占比例与该类商品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相除。 数值小于1意味着竞争力不足,大于1则意味着在出口市场表现强于对手。 在必定程度上,中国正通过向价值链上游转移而扩大其出口市场占领率。 2013年,机械和运输设备在中国总出口中占46%,诸如服装这类较低附加值的产品占43%,而食品和原材料则只占到10%。 较尖端领域的生产率日渐进步,赞助抵消了薪资快速增长和国民币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 此外,中国还扩大了在新兴市场的占领率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亚洲、拉美和非洲的市场占领率一直在扩大。 而另一方面,在发达市场,中国出口似乎已经饱和:2007年到2013年间,中国的市场占领率增长微乎其微,几近为零。 简报称,在发达市场,“中国制作”商品越来越难以同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商品相竞争,发达市场的重要进口商品是原材料和低端产品。 竞争力削弱的罪魁祸首是国民币兑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和墨西哥比索等重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均快速升值,自2008年以来,升值幅度分辨为大约85%、65%和50%。 陈世渊还表现,中国更精密复杂的机械和工业制成品在进口较高端产品的新兴市场却更具竞争力。 在那里,“中国制作”与来自其他更先进经济体的商品相竞争,而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个优势。 2013年,中国工厂工人的月收入大约是60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同等程度工人工资的20%。 2013年,中国面向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之比升至60%,高于2007年的50%。 而这段时代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占比则从48%降至39%。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丧失在发达市场的竞争力,出口增长20%以上的黄金岁月显然已经成为过去。 不过,由于中国已成功向价值链上游、以及增长更快的新兴市场转移,因此其出口增长依然能够超过全球平均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5年全球出口将平均增长5%到6%。 中国的表现有望略超出一些 ” 作者:王宙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