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宝05月12日讯一切能力都是建立在制作能力的基础上,否则都是假话。 而中国制作真正壮大的标记,不是在全球超市的货架上,在亚马逊的网站上,而是在德国、美国的车间里。 传承的意义在目前机械制作业都说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是在各种论坛或者采访中听到的提法。 但在一次关于机床行业创新的交换会上,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却提出了他对传承的思考。 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几千年来工具机不断进步,精度和效能不断提升,也许有人说这是几代工业的必定成果。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纳米级别精度的机床是怎么造的?如果是更高精度的设备,更高精度的设备从哪里来的呢?他认为,貌似简略的问题,其中隐含了深入的道理,其本质就是人智能和技巧的参与使机床不断进化。 这是因为装配除了装还有配,装体现为既定的工艺路线履行,配就体现了人的智慧的参与。 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机器人化装配还没有用于机床制作,且在现代化机床制作的很多环节还保存刮研这一传统工艺数段,来修正机械已加工的误差。 由于高精度的工具机制作是先进工业技巧从材料技巧、加工技巧、装配技巧、把持技巧集大成的制作技巧精品,这些技巧几乎积淀了人类文明近200年的制作技巧成绩。 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通过性创新替代和跨越的,而相当多技巧的载体是高技巧工人。 这其中当然有把持技巧的贡献,也可以看成是人类智能通过盘算机外延。 陈虎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就很容易懂得当前为什么欧洲那么多机床厂会拥有自己的学校,还总特别自满地向客户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是对方在向大家展现技巧传承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反思当年我们机床产业在前苏联老大哥的赞助下除了造产品外,是不是也赞助我们建立培训制度和考核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好多在前苏联解体前就先解体了。 在他看来,高级机床产品和高端汽车产品的产业形态是很类似的,都体现为大批选配定制化生产,按照订单加工,密集的人工装配,对高速机械从零部件到整机运转精度近乎苛刻的请求。 两者产量也类似(迈年产量仅500辆,而劳斯莱斯的年产量为1000辆),售价也基础相当,应用寿命也相当(10-20年)。 当然这两者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高端机床为客户博得成绩,高端汽车为客户博得成绩感。 不过只要先博得了成绩,自然能博得成绩感!传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基础。 据陈虎介绍,为了表达对精密机床行业历史伟人的敬意,他们公司收集历史上有代表意义的机床作品,包含像DIXI坐标镗,美国莫尔的坐标磨,斯图特的手动磨床,牧野的手动铣床。 这样做有两层意义,一是供研发部门瞻仰和学习 二是提倡学习的企业文化 因为从目前欧洲和日本的高端数控机床来看,秉承精益求精的传统制作精力或是执着的工匠精力,仍然是诸多优良企业保持的企业文化。 他盼望大连科德能够成为新一代经典精密机床制作技巧的传承者。 据懂得,大连科德重视招募成熟的有经验的技师,并培训自己的技巧工人团队,并已在厂内恢复了工人考级。 在光洋生产系统车间,工人是没有工时定额考核的,能干出多少,就向市场投放多少。 不过他们有生产效能的统计数据,考核生产系统只要看统计数据反响的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改良性。 这势必会影响一个产品的生产周期,但陈虎保持有时候多花时间,说服用户吸收交货期,比让用户在品德上扫兴要强百倍。 因此,他们在所有的机加工零部件保持材料化验,严格热处理工艺;请求所有的机加工保持在公差中值;请求在要害的装配联合面沿袭传统的刮研工艺,去除所有可能去除的垫片类调剂环节;请求比国家标准严格一倍以上内控质量标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些,要赶上先行者的步伐几乎没有可能性,毕竟有历史积累的差距在。 因为大连科德是中国数控机床行业中的后辈,2008年才从工业主动化行业走进数控机床把持系统行业,再走进数控机床行业。 因此在保持传承精密机床制作技巧的同时,他们也在勇敢创新。 对外表现为,首先大批量地采用中国产的五轴数控系统,其次在国内最大批地采用力矩电机作为机床回转坐标。 仅这两点,且不说在当时于行业常态而言是特立独行,即便在当下也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这又是为什么呢?陈虎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相比于欧洲上百年的传统经验,他们没有制作精密齿轮传动和精密蜗轮蜗杆的技巧基础,这就迫使他们必须另辟新的技巧路线,而当时国际已经有直驱功效部件的成功案例。 为此公司在数控技巧和直驱技巧方面投入了大批的基础性研究,拥有了与之相干的100余项专利。 现在回头来看,这种方法为光洋博得了先机 中国工业报记者懂得到,目前他们已经和某一汽车企业合作,把伺服电机、直驱技巧以及系统把持一块试着移植到汽车行业,靠电驱动四轮转动,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本来汽车中复杂的传动系统,另外轮子可以左右90度摆动,因此汽车还可以横着走。 如用于导弹发射车等车辆,可以大大增长机动性和越野能力。 行至今日,大连光洋成了为数不多采用自主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及传感配套自己数控机床产品的企业。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大连光洋引发的争议也如影随形 于德海曾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公司的技巧转让,但效果并不明显。 而在中国工业报记者看来,他们的孜孜不倦,更像是中国机床行业的一个行脚僧、布道者,用自己的举动来摸索发展的方向。 陈虎也信任,中国工业化过程太需要民族机床产业的进步;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不能没有自己的数控系统;中国数控机床市场上存在100个大连光洋和大连科德也不算多。 ●记者手记也说互联网作为70后我也在重复思考互联网,能给我们的业态带来哪些改良和变更。 首先是市场需求方面,最浅层面的影响是商业模式中与用户交互定制化产品需求的平台可以升级,为用户供给更多的可组合的定制化功效选项。 进一步,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供给一台设备产品,设备被放在更大的物联网系统中,数控机床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机床要能够采集底层的信息,从设备运行状态、操作者信息和行动、进出机床的加工制品及刀卡具,机床可以向更上层的制作系统传导这些信息。 国产数控系统显然在这方面有技巧上先天的方便 由于现在单一机床工艺能力的局限,特别是冷热加工的工艺穿插,粗精加工的工艺分别原则,我不认为短期之内单一机床需要具有自主性的智能。 作为机床设备供给商我们应当具备参与更大生产制作系统集成的能力,直到自主控制为用户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能力。 另一方面工业4.0会提升社会化协作,包含机床的零部件加工制作都可能被疏散到更专业化的零部件制作系统中去。 可以预感,未来机床行业大而全的模式会逐步淡化甚至消散,但我认为这只会局限在零部件制作,甚至到部件组装。 我不认为高精度的机床装配会疏散到机床厂之外,因为那样的话机床企业的Know-how和知识产权也很难掩护,针对用户特定需求的机电耦合匹配也难于细腻调试,品控难以保障,产品丧失技巧特点和优势,也丧失了高端市场定位。 当然精度稍低的通用型产品已经涌现了专业化组装的趋势,但这不是高端机床的业态,很快会陷入红海。 所以无论是在产品信息集成方面,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化协同制作,都请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器重标准化战略。 GE是美国高端制作业的优良代表,同样德国总理默克尔来中国谈的也是倾销工业4.0的标准问题。 这是我们国家和我们行业在面向工业4.0最需要战略思维的内容。 最后我很庆幸在高端机床精度的巅峰对决上,不是芯片说了算,也不是软件说了算,更不是资本说了算,凭借心灵手巧和勤劳我们还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