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加工中心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采购
  • 企业
  • 产品
  • 资讯
搜 索

中国工业4.0有多远? “中国制作2025”遭遇现实寻衅

  核心提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要害要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工夫。

  《支点》记者丁杰特约记者刘畅怎么懂得工业4.0?一个广泛的观点是,“工业1.0”是机械制作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主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沟通,打造一个高度机动的智能制作模式。

  “中国制作2025”,是中国给出的答案

  按照方案,中国在2049或205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

  目前,各界均将“中国制作2025”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而智能制作则被认为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以及和“互联网+”思路的联合点。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条有待奋力跨越的鸿沟

  智能家居:工业4.0第一步工业4.0是以智能制作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就客户、消费者而言,它又是一个强调个性和定制化的时代。

  美的与小米的“联姻”,便是为创造更加智慧的生活作出的一次尝试。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口水战,莫过于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元对赌。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则是美的与小米的牵手

  去年底,美的团体郑重对外发布其智慧家居战略,核心是实现家电产品的互联互通。

  美的、小米这两家公司,甚至还为将要开发的产品勾画了俏丽蓝图:用小米手机作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为连接,小米电视作为客厅终端,实现家庭互联互通。

  可以预感,在不久的将来,应用美的和小米家电的用户,只要有小米手机就可以智能操控家电。

  用恰逢其时来形容小米丝毫不为过

  由于其互联网属性的企业特点,雷军和他的小米始终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下。

  雷军表现,有信心把小米模式复制到100家公司里面

  从2013年开端,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利用物联网智能技巧,让空调变成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打算三年时间将50%以上的空调物联网化。

  这也为阿里巴巴等众多互联网企业供给了宏大的施展空间

  美的团体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表现,美的与阿里巴巴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把持。

  未来,美的全系列产品都将接入这一平台,变成“AliyunConnected”。

  阿里云将供给盘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并赞助美的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利用。

  阿里巴巴一位工程师解释,用户对手机发出语音指令,通过手机网络传输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把持中心,经过盘算分析处理,又通过光纤和wifi网络发送到空调的智能芯片中,空调就按照指令举动了。

  同时,空调也在记载着开关机、用电量、温湿度,将来甚至包含PM2.5等数据,回传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把持中心,随时向消费者“汇报”。

  5月20日,美的团体发布公告,美的向小米定增项目获证监会审核通过。

  此前,美的与小米合作推出的“i青春”系列产品已经在天猫公开发售,该产品可实现美的空调与小米手环智能交互。

  美的团体董事长方洪波强调,在”互联网+“背景下,美的盼望利用移动互联的思维和技巧,商业模式,实现全部价值链高低游的连接。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会,任何一位精明的企业家都不含混,董明珠也不例外。

  事实上,格力也看到了工业4.0这步棋

  如今“格力开创太阳能动力”的广告词人尽皆知

  格力早就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有业务来往,而且格力在新能源太阳能开发上斩获颇丰。

  传统制作企业转型潮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考核时表现,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加速推动“中国制作2025”。

  毫无疑问,中国制作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企业自身转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继跨界童装、地产、白酒之后,娃哈哈打起了新算盘:涉足目前最热门行业之一——机器人。

  去年底,娃哈哈与航天科工三院就已达成合作意向,包含技偶合作和产业合作,但娃哈哈方面认为技偶合作领域太窄,盼望进行产业化合作。

  去年6月,娃哈哈研发中心主任楼向明等人专门访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双方就增进在特大型机器人、智能制作等领域的合作深入交换。

  楼向明表现,一是出于对饮料食品的质量把持,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制作有利于保障产品德量;二是工业机器人能够代表机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被列为团体多种经营的重要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企业向机器人产业转型,也成为一些制作业强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3年,佛山顺德成为国家首个“设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作试点”,同时还与广东省经信委合作建立“精密智能设备制作产业基地”,智能化、数字化也成为顺德设备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自2010年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之后,顺德制作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记者在顺德采访时懂得到,当地一大批传统制作企业正进军机器人制作领域,盼望用主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

  一来降低生产成本,二来进步产品品德

  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甄荣辉的话来说,就是“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少的废品”。

  作为注塑机行业的后起之秀,伊之密则收购了美国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保存原有HPM的技巧团队,从而加速伊之密的中高端化定位战略并实现国际化。

  2014年年底,伊之密完成过会审核,今年1月在创业板挂牌。

  而随着IPO资金的到位,公司的很多新项目得以迅速启动。

  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公司产值有望翻一番,达到20亿元。

  为难的“弯道超车”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作2025》,这是我国实行制作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举动纲领,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打算2025年迈入制作强国行列。

  然而,中国工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如机器人等核心技巧还有待进步,技巧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制定。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主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不乐观。

  他多次呼吁,中国机器人行业要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

  曲道奎认为,随着制作业转型,去年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但快速成长的市场,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

  中国事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本土汽车业却没有真正崛起。

  “市场发展很快,吸引全球机器人公司来到中国,留给中国企业慢慢成长的时间变短”。

  曲道奎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不如高铁国产化率高,中国作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缺乏核心技巧,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在高科技的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通常赚的还是组装的辛苦钱。

  如今,德国库卡、日本FANUC、瑞士ABB、安川等著名企业都已进入中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设备产业联盟履行罗军承认,国际先进机器人及智能设备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完成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的确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严格寻衅。

  但他认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

  “要害是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工夫,在利用方面做足功课,走在同行前面。

  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机器人产业难以“弯道超车”,反响出中国制作2025的为难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当前,中国工业4.0战略的实行面临很大寻衅。

  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完整走完

  从制作设备到产品工艺都与其他制作大国差距很大,没有核心技巧,劳动生产率低,只能停留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阶段。

  第二,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急功近利

  这是中国制作业目前的一个通病

  在国际化过程中,国内企业不乏惨痛教训

  TCL收购的汤姆森,豪言十八个月扭亏为盈,成果2006年累计亏损20亿国民币,2007年申请破产清算;再看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2012年沃尔沃全年亏损4.46亿国民币。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认为,国家制作业迈向高端,这个提法亟待从纸面走向现实。

  他表现,一些民营企业投入宏大,好不容易做出一些东西,在国内却得不到支撑,被抹杀在摇篮中;同时,国内许多好产品和企业被外国人收购,而被间接地抹杀掉。

  他注意到,上海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做到前沿,突然一夜之间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家外国公司收购,收购条件就是这家公司退出这个领域。

  中国离工业4.0有多远工业4.0对任何国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中国来说,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现,“中国制作2025”发展方案,是未来10年实行制作强国战略的举动纲领,也是30年“三步走”实现制作强国梦的第一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作差距很大

  ”苗圩表现,目前,我国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级数控系统、工业利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

  统计显示,过去大约一半左右的机器人用在汽车行业

  因而,汽车行业也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向4.0切换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为中德合作搭建了桥梁。

  不久前,中德签订《中德合作举动纲领:共塑创新》,提出将开展“工业4.0”合作,而汽车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近年来,大众、宝马、奔跑等德系车在中国猛然发力制作端“工业4.0”,更多车企则在车联网、售后利用等领域高调布局“工业4.0”,包含生产制作主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作云端化。

  针对中德在以汽车业为代表的智能工业领域合作,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表现,中德合作并不是要“山寨”德国具体的产业政策和方法,而是学习德国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并因地制宜,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4.0系统。

  “回看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之旅,更像是一次中国政府主动出击的取经之旅。

  ”杨建国告诉记者,中国应当学习德国产业发展的眼力,学习德国造就工业4.0的经验与过程,系统、科学地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工业4.0系统。

  以美的为代表的佛山制作业,正处于模仿造造到创新制作转型的瓶颈期。

  2013年,佛山成立中德工业服务区,其重要作用就是引进先进的工业设计、能源、信息物流技巧。

  去年,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举办“德国工业4.0”培训。

  与会的德国TUVNORD团体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指出,佛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而言,佛山制作业,乃至全部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2.0阶段。

  这就是中国工业4.0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对照中德制作业的差距,不难创造工业4.0任重道远

  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作工业大国之一,首先,德国更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

  其次,德国拥有壮大的设备和车间制作工业,在世界信息技巧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程度,在嵌入式系统和主动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专业的技巧。

  反观中国制作业的现状,中国制作业发展迅速,但属于粗放式发展,集中在中低端。

  虽然基础很大,可总体技巧含量不高,这也是中国企业仅仅对“大”的寻求的病态现象。

  中国现在很多生产设备能够国产化,但其品德、稳固性、扩大性,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比如在精密模具方面,还需要大批进口

  此外,人才与研发差距也不容疏忽

  在发掘新型工业化潜能方面,德国拥有先进的工业基础与大批的人才储备,还能在科研、管理技巧、专业人才等方面,与欧盟其他制作大国进行更频繁便捷地交换。

  反观中国,制作业主体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一线工人文化素质广泛不高,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把持。

  另外,中国周边形势导致中国能与邻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换十分有限。

  起源:《支点》2015年6月刊原标题《中国工业4.0: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查看更多本类信息  加入收藏  返回上一页
最新消息
·2020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
·2020深圳国际电子智能制造展览会
·2020深圳11月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技.
·2020中国未来工业机械展
·2020第22届上海工业博览会
·2020广州汽车轻量化展览会
·2020广州国际空压机及气动技术展览.
·2020广州数据中心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2020上海低碳科技博览会
·2020上海化工新材料展览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