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加工中心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采购
  • 企业
  • 产品
  • 资讯
搜 索

中国制作业的为难:卖咖啡比做芯片利润高100倍

  

  “中国制作”就如同是一场流水宴席,“70后”的创业者、“80后”的工程师、“90后”的流水线工人,都将成为过客。

  当青春消失,还能留下什么?

  作者:本刊记者谭保罗发自深圳

  近年来,工业领域最具性、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干的变更,很可能是手机从“通信工具”向“移动终端”的过渡。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今年1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效手机,达到10亿部。

  

  无论在功效手机时代,还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制作”一直保持着在手机制作环节毫无争议的统治地位。

  按照业内的估计,这10亿部手机中,至少六成在中国完成生产。

  可是在手机制作业最要害的芯片、屏幕等环节,“中国制作”尚未取得应有的席位。

  这导致在手机产业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作”的利润出奇的菲薄。

  

  利润的菲薄和经营上的疏散,又使得研发投入和技巧积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制作”只能在产业链的低利润环节原地打转,同一环节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成为常态。

  当海外市场增长放缓,内部人力成本飙升,“中国制作”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过。

  

  “听起来很牛”

  “中国制作”总能最迅捷地跟紧行业变更的步伐,却未能引领潮流。

  

  “中国制作”从深圳开端

  早在1970年代末,深圳的蛇口便在派处所大员袁庚的带领下,搞起了“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彼时,珠三角尚不具备产业链的概念,即便是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基础上是进口,而深圳只出厂房和人力。

  

  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中国制作”开端向产业链的高低游拓展。

  深圳和东莞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在电子、纺织、五金、食品等领域开端形成了“产业链”—但仍是不涉及核心元部件的产业链。

  

  出身于1970年代的李俊是深圳一家“芯片方案”供给商的管理者,在“业外人士”看来,这似乎是手机制作的核心。

  但业内都明确,这个称谓有着和“中国制作”一样的为难,“听起来很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谈及利润问题,李俊用手指着一个浮着褐色泡沫的咖啡杯子说,“卖咖啡的利润率比我们高100倍。

  ”

  所谓“芯片方案”,本质是购置芯片和其他部件,然后组装成手机主板,向手机集成商或者说品牌商销售。

  “芯片方案”供给商赚取的利润是主板原配件采购和主板销售的差价,和真正的原创性研发关系不大。

  可以说,“手机主板组装商”才是这个行业最贴切的称谓

  

  对“中国制作”本身来说,“芯片方案”也算是较为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上百个零部件会被组装成主板,这是手机的“骨架”。

  但对“芯片方案”供给商来说,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的价格一直是心病。

  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作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但手机芯片并非“深圳制作”,深圳厂家必须从美国的高通、德州仪器,荷兰的飞利浦和中国的联发科等芯片商那里购置。

  

  刘伟强是广东一家路由器生产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其所在企业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10,企业同样有着“芯片之痛”。

  

  在一台看似简略的路由器中,芯片组的成本超过总成本的30%,其中要害芯片基础上是进口的。

  以高端路由器为例,其要害芯片重要来自于美国的Broadcom和Atheros两家企业。

  而很多中国制作商还必须从经销商手中拿货,也就是说,经销商还要吃掉一部分利润。

  

  除芯片外,高端路由器的耐热材料也必须进口。

  “一台路由器每天开24小时,一年就是8000多小时,只有国外材料才耐热、稳固。

  ”刘伟强无奈地说,在全部产业链中,中国路由器制作商获得的利润还不到美国芯片商的一半。

  

  追赶不易

  李俊和刘伟强的“苦楚”来自于世界产业格式的固化。

  目前,重要的芯片商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日本和中国

  进入1990年代,这些企业把自身的制作环节全部剥离,专注于设计和研发,又用专利来构建技巧壁垒,最终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强者越强。

  

  就在《南风窗》记者采访这几天,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工作。

  在李俊看来,高通这家公司“很牛”,“他们卖芯片,还卖所谓专利”。

  所谓专利费的意思是,中国的“芯片方案”供给商除了要付给高通芯片购置费用外,还要按照单机售价向高通额外支付3%到6%的专利授权费。

  比如,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高通最高可能要拿走120元专利费。

  

  目前,国内手机制作业对高通芯片的依附超乎想象。

  资深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说,中国手机的3G高端芯片和4G的主流芯片多为高通制作。

  所谓“中华酷联”以及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也都是高通芯片的重要客户,其采购量盘踞高通芯片全球销量的30%以上。

  

  为何芯片是“中国制作”的痛?李俊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

  李俊说,所谓“芯片”其实就是一块集成电路

  其生产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设计,第二步是晶元件生产,第三步是封装。

  

  在设计环节,其“硬性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在要害的晶元生产环节,在却很难找到一家合格的工厂。

  因为晶元工厂的请求高,投资大,民营资本不敢投,也投不起,而国有大企业有钱,却不愿投。

  

  “有些东西都可以复制、模仿,甚至可以抄,但精密加工必定模仿不来。

  ”李俊说,除了晶元件的生产之外,最后的封装环节看起来很简略,但同样在国内难以找到符合请求的工厂。

  手机芯片领域的“短板”充分辨明,不少行业的“中国制作”,其实既无基础研发,也无精密加工,基础上就是粗加工和组装。

  

  精密加工的“软肋”是广泛现象

  此前,《南风窗》记者曾访问过珠三角一家移动硬盘生产企业,其出货量在全球排名前50名。

  一块移动硬盘被拆开后,其实就是一块扁平的电路板,但是上面有近百个细微的元部件,而移动硬盘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机械手把近百个元部件,按设计的地位准确地贴到面积不到3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上。

  误差必须尽可能小,才干保持存储功效的稳固

  

  “德国人用的移动硬盘可能都是中国造,但用的却是德国造的机械手。

  ”该企业的人士流露,机械手“贴片机”的技巧核心是精度,国内的机器不好用,客户那里过不了关。

  因此,老板花了血本,所有生产线只采购德国设备

  

  从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到产业技巧或业态产生变更的节点,“后来者”就有了超出“领先者”的机会。

  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人曾效法美国,却后起之秀超过前辈。">后来居上

  中国作为最大的移动设备生产国,目前还看不到重演历史规律的可能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变更大趋势是“手提电话”逐步变为“移动终端”,即消费者手中的“手机”功效越来越多,越来越炫,最后成为了一台娱乐工具;另外,笔记本电脑也开端向平板电脑过渡,其本质上也在“移动终端化”。

  这个所有随身的电子消费品都变成“移动终端”的过程,对产业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提出了新请求,一是芯片必须更壮大,以驱动更多功效;二是屏幕必须更敏锐,以带来更舒适的应用体验。

  

  在芯片领域,“中国制作”追赶却变得越来越艰苦;在屏幕环节,“中国制作”竟已被韩国超出。

  “高端手机的面板,基础上都会从日本人和韩国人那里买

  ”李俊认为,国内尽管也有很多面板企业,但做出来的屏幕在分辨率和敏锐度上很差,只能在低端机上应用。

  

  “中国优势”

  不过,“中国制作”的优势并不在于技巧,而是基于人力优势的拼价能耐,一直以来,通宵达旦的便宜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广深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才是“中国制作”壮大竞争力的最好注脚。

  李俊所在的企业有数百名工程师,年出货芯片组超过3000万(几乎等于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售总数的1/30),其中70%出口。

  出口的方法是,由珠三角的集成商或者品牌商组转成整机后,销往欧美、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200元国民币就能买智能机,能用Wi-Fi,能听音乐,在第三世界卖得很好。

  ”李俊说,“中国制作”除了便宜,还有就是生产的速度快、效率高,正好适应手机行业更新换代极快的特点。

  说这话时,公司又在招聘工程师,请求是“能够加班”

  

  按照《南风窗》记者的调查,珠三角的手机主板组装工厂中,工人的月薪约为2000元至3500元,而新毕业大学生作为“初级工程师”的起步月薪仅为4000,成为熟手后,月薪会涨到1万以上。

  

  不论是对员工还是企业所有者来说,赚钱已是历史。

  

  2006年和2007年是行业的巅峰时代,深圳手机行业几乎是暴利,出口和内销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供给却相对较少。

  “芯片方案”供给商卖一个主板的利润有30%至50%,老板们开着百万豪车四处看楼,一口吻可以买下20套豪宅。

  

  但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不到3年,深圳的“芯片方案”供给商就从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就如同自然界的孢子繁殖一样。

  因为芯片都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对于进入者来说,组装环节可以外包给东莞的工厂来做,只要能凑一笔钱,租间办公室,雇几个工程师,第二天就可以出货。

  这种恶性竞争,迅速抵消了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让利润迅速收窄。

  

  目前,深圳很多手机“芯片方案”供给商的利润已从30%降落为5%以下,原因之一是人工成本上升。

  几位受访的企业家都向《南风窗》记者表现,差不多从2009年开端,内地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工程建筑行业大有和珠三角制作业“抢工人”的趋势。

  很多时候,内地高速公路的工地可以给农民工开出3000元的月薪,而东莞的工厂只有2000元。

  

  事实上,“抢工人”的情况反响的是“中国制作”的另一个危机。

  工程建筑业能够支撑“高薪”很大程度来自于金融系统对“铁公基”的政策倾斜,简而言之,就是基建项目融资通过银行的融资成本极低,低利率客观上为“铁公基”增长建筑工人的工资供给了空间。

  但在制作业却刚好相反,利润一直在降落,当然工资没有上涨的可能。

  

  “勤快的、体力好的,很多都回老家的市里、县里修公路去了,留在厂里的都是染着黄头发的90后。

  ”另外一位深圳的制作业企业主曾对《南风窗》记者这样抱怨。

  

  “现在能赚一点就赚一点,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都已经投下去,没人接盘,怎么办?”刘伟强说,不论是手机,还是路由器,这些行业都今不如昔。

  

  “中国制作”就如同是一场流水宴席,“70后”的创业者、“80后”的工程师、“90后”的流水线工人,都将成为过客。

  当青春消失,还能留下什么?

  (文中李俊、刘伟强为化名)

查看更多本类信息  加入收藏  返回上一页
最新消息
·2020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
·2020深圳国际电子智能制造展览会
·2020深圳11月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技.
·2020中国未来工业机械展
·2020第22届上海工业博览会
·2020广州汽车轻量化展览会
·2020广州国际空压机及气动技术展览.
·2020广州数据中心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2020上海低碳科技博览会
·2020上海化工新材料展览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