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加工中心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 采购
  • 企业
  • 产品
  • 资讯
搜 索

奢侈品诉电商 业内称是借诉讼进行品牌营销

  奢侈品与电商之间的战斗似乎一触即发

  来自国外媒体的报道显示,5月16日,法国开云团体旗下的多家奢侈品制作商在美国纽约联合起诉阿里巴巴团体,称其购物网站故意容许假货制作者在全球销售盗用其品牌的赝品。

  这是开云团体旗下品牌在不到一年内第二次因售假问题对阿里巴巴提起诉讼。

  2014年7月9日,也就是在阿里上市前夜,开云团体旗下一众奢侈品Gucci(古驰)、YvesSaintLaurent就曾因同样问题将阿里巴巴置于美国法院的被告席上,当时的起诉书长达147页。

  与上次双方的迅速和解不同,阿里此次对外表态相对强硬,阿里巴巴团体在5月16日发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现,“开云团体单方责备并无根据”,阿里同时还表现,“阿里巴巴法务会按法律程序筹备材料,积极应诉。

  ”而从的反响来看,奢侈品品牌一年两次的诉讼引来了更多的猜测,有业内人士甚至猜忌这与开云2015年在华的财务状态不佳有关。

  不过,更多的人士则认为这可能是开云借法律诉讼而进行品牌营销的一种策略。

  “起诉的时点都非常微妙,一个是阿里上市的要害前夜,一个是中国关税即将清零的前夜,这样的借势营销显然可为企业节俭大笔广告费用。

  ”一位不愿流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刘春泉则表现,“奢侈品品牌如果真要打假,按照电子商务企业供给的知识产权投诉和掩护道路,寻找精通电子商务的律师,远比发动诉讼更有效果。

  ”那么依此所说,奢侈品巨头的诉讼是否会实现预期的效果?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起诉背后,奢侈品企业的图谋到底是什么呢?或难成立的“共谋”据法新社报道,在曼哈顿联邦法院对阿里巴巴提出诉讼的包含古驰、圣罗兰等一批国际奢侈名牌商家。

  他们责备阿里巴巴在未获得上述奢侈品牌允许的情况下,与造假者合谋制作应用他们品牌的假货,并供给销售和流通平台。

  这些商家提出索赔,并恳求对指控的阿里巴巴违背商标和反讹诈法的商品发布禁售令。

  BBC报道称,最新的诉讼称,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实体为造假者向美国客户销售假冒产品“供给在线平台广告以及其他必须的服务”。

  诉讼说,阿里巴巴在被明确地告诉这些商家销售的是假冒产品时,仍容许假货持续销售。

  不过,对于开云的诉讼,阿里的应对则直指问题的核心,阿里在就诉讼中提及“阿里巴巴和制假者共营生产假货,并赞助假货销售和运输”的表述回应时表现,阿里旗下AE(速卖通)等国际商品交易平台从不生产商品,上述责备并无任何根据,将保存后续相应法律举动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在这里保持的一点就是其并没有共营生产假货并赞助其销售和运输。

  这是因为阿里是一个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供给的是撮合交易的信息网络服务,它集成了信息技巧服务、支付服务、快递服务,但并不直接销售商品,通俗点说,平台不开,平台上的卖家才销售商品,开具。

  “无论美国的eBay(易贝)公司,还是中国的易贝易趣公司,早些年都有被当成销售商而被诉诸法院的案例,但美国和中国的法院都没有判决认定电子商务平台是销售商而承担销售商的法律责任。

  ”刘春泉表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子商务企业都是第三方平台,比如京东,亚马逊的B2C业务,就是通过电子商务方法销售产品,那是需要承担销售商的法律责任的。

  ”法律边界之问尽管没有前例可循,但是由于电商的迅速崛起,其带来的法律风险也需要进一步厘清。

  在刘春泉看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尽管不同于传统的销售商,但也不能对其听之任之,因此扮演市场经营管理者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掩护知识产权还应尽到“合理谨慎”的注意任务。

  一位不愿流露姓名的美国律师告诉记者,“开云起诉书中提到的‘一名中国商家销售2000个以上假冒古驰品牌手提包的批发单价在2美元至5美元之间,而正品古驰手提包的零售价为795美元’,反差如此大的价格,在大数据如此发达的今天,阿里是有可能通过建立产品定价模式的大数据进行打假的,这应当也是阿里作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注意任务。

  ”但是,这种假设虽然理论上成立,但是对于阿里这样一个宏大的电商平台,是否具备可行性?5月7日晚阿里巴巴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营收174亿元国民币,市场预期168.3亿元国民币,季营收同比增长45%,其中阿里中国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事迹强劲增长,第一季度成交额达6001亿元国民币,同比增长40%,移动端成交额首次占比超50%——事迹超出华尔街预期。

  事实上,在此前不久的公开信中,马云曾表现五年后的2020年,阿里将成为全球第一个销售额过万亿美元的公司。

  因此,问题也就成为,对于一个进军万亿美元销售额的公司来说,它对每一个品类、每一个品牌商品的打假应当有一个怎样的“度”?看看阿里的打假数据:“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及打假方面投入已超过10亿元国民币;2014三季度,公司配合品牌权利人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配合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办理侵占知识产权案件1000余起,涉案金额近6亿元。

  ”显然,这样的打假力度已经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比较,但这样是否就已经足够?在美国法律框架之下对阿里的“注意任务”又能有怎样的请求?这也恰恰是该案抛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位参与国内电商立法的专家就告诉记者,“不管起诉方和应诉方的立场如何,这个案件给出了一件互联网时代非常有意义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法律责任和注意任务的边界问题,目前正是中国起草电商立法的阶段,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有助于对电商数字化产品的知识产权掩护,也对电商参与者权利和责任的界定有着重要意义。

  ”合作还是诉讼?对于开云旗下奢侈品制作商对阿里巴巴的诉讼,马云在5月19日首尔的消息发布会上表现,“这种做法令人遗憾;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找到解决措施,才是更好的做法。

  ”阿里巴巴团体打击仿冒假货事务负责人倪良在几乎同一时间也表现,“品牌厂商要想打击假冒产品,与阿里巴巴洽谈合作会比起诉阿里巴巴更有效。

  相比于把钱花在诉讼上面,合作会取得完整不同的效果

  ”这并非电子商务的一面之辞,刘春泉就表现,“与线下售假往往难以抓到证据不同,电子商务售假,特别是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都有记载可供查询,即使售假者自己删除数据,也难以删除平台上的数据存储记载。

  ”这意味着,在电商平台上打假,比线下打假更加“有迹可循”。

  事实上,马云也公开说过,通过大数据技巧可分析出中国许多制假售假的窝点和源头,愿意供给数据协助政府打假。

  不过,刘春泉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是电商平台企业若供给了这些数据,属地的监管部门是否真会重拳出击?这还需拭目以待

  出于处所利益而对制假售假纵容甚至暗中掩护,是我国制假售假屡禁不绝的重要根源之一。

  ”

查看更多本类信息  加入收藏  返回上一页
最新消息
·2020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
·2020深圳国际电子智能制造展览会
·2020深圳11月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技.
·2020中国未来工业机械展
·2020第22届上海工业博览会
·2020广州汽车轻量化展览会
·2020广州国际空压机及气动技术展览.
·2020广州数据中心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2020上海低碳科技博览会
·2020上海化工新材料展览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