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设备制作的总产值已突破20万亿元,其中作为产业基础的精密制作业贡献仅为20%。 精密制作业是产业链的最顶端,是利润的核心和最丰富部分。 在中国制作业全面振兴的大形势下,精密制作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最后一块短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块短板。 本文引用地址:精密制作是制作业最后的短板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器重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鸣,我们中国一直是实体经济占GDP比重比较大的国家,然而中国实体经济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将振兴精密制作业作为一个突破口,振兴精密制作业也完整可以成为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精密制作业是中国经济的最后一个短板 而目前尚未引起器重 大部分制作行业都需要进步其生产的精密度 精密制作业供给的都是制作业的要害零部件,是产业链的最顶端,是利润最丰富的核心部分。 以空中巴士、波音为代表的飞机,以苹果、三星、华为为代表的手机,以通用、大众为代表的汽车等,都需要大批的精密制作类产品。 从规模上来看,精密制作业可以笼罩全部制作业的大约三分之一。 自从2009年中国将设备制作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的设备制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大型设备的制作能力都已经跃居世界先进程度,甚至达到世界顶尖程度。 但中国制作业总体还是落后的,其落后的部分就在于精密制作,2012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晶元是192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 全世界的手机77%是中国造的,但是我们自产的手机晶元连全球的3%都不到。 振兴精密制作业,政府的投入是必要的,而且我国现在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数据,2009年以来,A股市场多次热炒物联网、核高基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核高基等重大专项的每年投入合计不过数十亿元国民币,加上集成电路设备专项亦不超过百亿元RMB。 而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三星投资额达到142亿美元,美国英特尔达到125亿美元。 我国最大晶元企业中芯国际3年才拿到24亿元国民币,平均一年也就1亿美元,精密制作业是资金、技巧、人才高度密集产业,单靠企业无法支撑。 晶元是个烧钱的产业 比如设计,应用国外的软体,一个授权证书100万美金 建设一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 现在的精密制作一般都离不开电子产业特别是主动把持专业,但精密制作又绝不局限于电子产业,而是广泛散布于几乎所有制作行业,是具有类似特点的多个行业的统称,因为绝大部分制作行业都需要进步其生产的精密度。 当前以空客、波音为代表的航空器,以苹果、三星电子为代表的通信电子,以通用、大众为代表的汽车制作等,都需要大批的精密制作类产品。 精密制作业从其规模看可以笼罩全部制作产业的大约三分之一。 自从中国将设备制作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的设备制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大型设备的制作能力都已经跃居世界先进程度,甚至成为世界的程度,但中国制作业总体还是落后的,其落后就在于精密制作的落后,比如2012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晶元是192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200亿美元。 中国一年制作11.8亿部手机,3.5亿台电脑,1.3亿台彩电,都是世界第一,但嵌在其中的晶元,才是成本的最大部分,是真正的最大一块市场。 另比如日本东京大地震之后,中国小米手机的总裁要冒着核辐射的生命危险到日本去谈手机零部件的采购,如果中国能生产这些,何至于此!精密制作业供给的都是制作业的要害零部件,是产业链的最顶端,是利润的核心和最丰富部分。 目前在中国制作业全面振兴的大形势下,精密制作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最后一块短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块短板。 2013年中国设备制作的总产值已突破20万亿元,其中作为产业基础的精密制作业贡献仅为20%,中国如果能提前在精密制作这一领域布局、深耕,就能尽快盘踞世界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精密制作是当前中国寻求实体经济经济发展升级的一个重要推手。 中国发展精密制作业也具备非常大的优势,首先在需求方面,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消费电子、光电产品、汽车的消费国和生产国;其实在人才方面,随着大学扩招,中国我国已拥有许多精密制作方面的人才,并且一些企业通过在研发上的不懈投入,已经在许多产品上有了质的突破,这些都为中国进一步做强紧密制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中国的外汇除了能源资源进口外,绝大部分都用到了精密制作的进口上,中国应当啃下来精密制作这个硬骨头,首先力争实现进口替代,然后再争取做到出口竞争。 中国如果能像前几年器重设备制作一样器重精密制作,那么经过大概五到八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整可以占领世界精密制作领域的制高点。 而且精密制作与以前我们所说的设备制作不仅不冲突,反而是互补的,设备制作强调的是大,比如大型,成套设备,而精密制作则着眼于小,着眼于其要害、核心的零部件。 中国振兴精密制作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投入的问题,在精密制作行业,其研发投入可能要占到其营业收入的20%以上,有的行业高达50%,而中国企业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利润率,联想的柳传志曾经说过,责备中国企业不创新的人都不是当事人,其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企业首先要保障的是生存,才干谈创新。 但笔者认为是振兴精密制作业紧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行的,因为政府财政是有限的,而社会资金是无穷的,中国社会并不缺乏钱,中国缺乏的是气氛和支撑。 在中国一个领域一旦被国家器重,资金、人才、政策就会密集地向这个领域集中,这个领域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从中国前几年的发展中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创造这一规律。 比如提出发展设备制作业后,中国设备制作业迅速成长起来了,中国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后,中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如果中国能像发展设备制作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一样将设备制作业写入国家文件,进入政府的话语系统,让精密制作一词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各种各样的资金就会迅速凑集到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就会很快涌现突破。 其实中国政府也一直也有这方面的雄心,比如在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的设备制作、电子信息等板块中也有精密制作产业的涉及,但是总感到之前在用语方面不够精准,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实现聚焦,因此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笔者建议直接用精密制作这一提法效果会更好。 其实一旦中国在精密制作行业实现了振兴和世界领先的到时候,中国企业缺乏创新、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巧,中国只要制作,没有创造等对中国企业的责备都将成为历史。 转型和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人们也往往将转型升级往往混为一谈,但仔细区分两者是完整不同的,转型是指的经济结构,而升级更着重的是经济产业。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应当先有升级,后有转型,转型只是升级的一个自然成果,西方国家之所以用于现在的经济结构,也是其产业升级的成果,等中国在产业方面完成了升级,中国经济自然也就转型了。 因此我们必须先从产业升级入手,振兴精密制作业就是进行产业升级的一个最好的抓手,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